- 相册
- 0
- 阅读权限
- 255
- 日志
- 0
- 精华
- 3
- 记录
- 0
- 好友
- 1
- UID
- 264651
- 帖子
- 6378
- 主题
- 4865
- 金币
- 5531
- 激情
- 2154
- 积分
- 6199
- 注册时间
- 2008-6-12
- 最后登录
- 2013-2-2
- 在线时间
- 494 小时
- UID
- 264651
- 帖子
- 6378
- 主题
- 4865
- 金币
- 5531
- 激情
- 2154
- 积分
- 6199
- 注册时间
- 2008-6-12
- 最后登录
- 2013-2-2
|
写这样的文章,诸位民族兄弟一定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维,但是请听我冷静与客观的分析.
在历史上日本对中国图谋太久,自丰臣秀吉之始,就有征服朝鲜,定都北京的妄想。
到近代的大东亚共荣,事实上大东亚共荣在某种角度是好的,建立起东方人的世界,彻底以东方人为世界优秀,弃白种强权,只是日本后来野心太大,战线太广,处心积虑,打着共荣的幌子对别的国家实施侵略,烧杀抢夺.最后功亏一溃。
今天21世纪,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是必要讨论中国和日本合并的问题了。
出于日本对中国历史的尊重,其五千年优秀史使得日本至今在某种程度上敬重中国比敬重韩国要强得多,并且直言不讳的认为日本文化源于中华,不像狭义的高丽棒子,天下唯他高丽,中国流传到高丽的一切成了他们自己的发明,他们自己的文化。所以在历史文化上,中日同文同种,互有归依感。
中日合并,定都北京或者西安,这势必将成为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文字上实施全面的汉化,对日本本岛,冲绳及诸岛,同时,一旦合并,中日成为一个国家,所有的两者血脉同源,共荣共进,将最大程度的消除中国及日本的单方民族主义,将中日冲突的可能性变为“0”
日本与中国至今互相敌视,东海纠纷,靖国神社,中国一旦与日本合并,那么,将一劳永逸的解决其东海问题,那么合并之后的领海将占有二分之一个太平洋。也就是说拥有了广大的海洋资源,这些资源将被未来的中日共同消化。同时,北到日本,南到台湾,将成为对美国的一条防护索链,一旦发生战争,以日本的优秀科技和中国强大的导弹军事,将直接推进至美国的夏维夷岛。
日本人拥有其严谨的记律性,将其大部份的日本人才分配至中国的西部,中部,及中国各个角落,同化中国人,唤醒大汉民族失去近明朝以来的创新,注重品质的民族精神,其武士道精神在唤回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大汉民族失去的东西。而这种精神将至使大汉和大和的统一及互相同化。
中日一旦合并,世界格局将彻底改变,利用中国的航天技术与核武力量,以建立起亚洲的安全中心及武装力量,全面解决中国曾经的南海,印度边界,及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属于中国的西伯利亚,统一台湾,蒙古。
中日合并,将势必实施单一民族优秀论,从此,将以纯黄人种--白人--黑人--东南亚人的等级阶梯, 东亚将彻底告别自负与自卑,从此建立其最为优秀的东方人世界!
附:中日是“同文同种”吗?
● 黄彬华徐福携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有人因此认为日本人就是徐福的后代,日本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分支。本文作者认为,今时今日还存有这种“中日是同文同种”的思想显示了我们不仅犯了夜郎自大的毛病,还证明我们有浓厚的“大中华思想”,既认不清自己,也看不透对方。
一位报界前辈,听说我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曾正经八百地对我说:“日本与中国‘同文同种’嘛!就是徒弟打师傅,这点太不应该。”又说,“其实日本人就是徐福的后代,日文与中文也没有重大差别,可惜我不会说日语而已。”
在唱《何日君再来》的时代,日本确曾大力鼓吹过“中日同文同种论”。至今还有一些华人,竟然也念念不忘“同文同种”之说。也许被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也许有过接触日本满街汉字招牌,什么“脱苦海”、“味之素”等汉字商标的经验,被这种现象糊涂了;甚至被黄皮肤、黑头发、面目酷似的外形所迷惑,不论是爱还是恨,结果都说,“我们是‘同文同种’嘛。”
说我们“同文同种”,没有统战的意图,同化的目的,其实也无所谓。但是,如果因此相信,日本人就是徐福的后代,日本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分支,我们不仅犯了夜郎自大的毛病,还证明我们有浓厚的“大中华思想”,既认不清自己,也看不透对方。
从《日本论》到《菊与刀》
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人物,曾是孙中山秘书的戴季陶(1891~1949),在他1928年出版的《日本论》中,曾经感叹中国人对日本“很不认真研究”。他说,中国到日本留学的人,当时少说也有十万,但认真研究日本的人却少之又少。他说,除了“30年前”黄遵宪(公度)先生出版《日本国志》,再没见过什么专论日本的书籍。他又说,“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实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知识上的义和团’了。”
戴季陶80年前的批评,经过战争、和平,又半个世纪的时间流逝,中日是否已更加了解了呢?除了周作人曾有系统地研究过日本,真正对日本文化深入了解的人确实是凤毛麟角。
能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写《菊与刀》那样透彻分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勾画出日本人的文化模式,坦白说至今还没有第二人。更令人敬佩的是,本尼迪克特不懂日文,没有踏上过日本半寸土地,却因为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她奉命“隔空”研究日本。虽然如此,她描述的日本却是如此的真实,结论也完全不牵强附会。更甚的是,日本投降之后,保留天皇制,以二重构造方式统治日本,全都是根据她的研究成果和建议作出的。现在有人说,战后日本变了,本尼迪克特描绘的日本也已步入历史。但日本人的民族性、文化模式、行为特征依然如故。更重要是,至今没有一本专著可以完全取代《菊与刀》。
如果华人世界依然保留着中日“同文同种”的想法,一、会不自觉地陷入大汉族沙文主义的陷阱;二、用有色眼镜看日本,便永远看不清日本真正的颜色;三、不能理解也不能预测未来日本的走向。
百济博士带去汉字
汉字是日本文字的骨干,但汉字绝对不是日本人的发明,当然也不是徐福一行人带去的礼物。汉字很早就传到日本,但究竟是在什么年代,至今还没有定论。
按日本学者的观点。《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作者中村元说,“大约在1400年以前,汉文就传入了日本。”《77把钥匙——开启日本文化的奥秘》编者梅棹忠夫说,“汉字和书面汉语最初是在公元5世纪,从朝鲜传到日本的,那时候的许多书面文献在日本流传至今。”
在日本九州发现隶书刻着“汉委奴国王”五个汉字的金玺,据考证是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奴国国王的。公元285年,朝鲜的百济博士王伦将《论语》、《千字文》等汉籍传入日本,亦是汉字早已传入日本的证据。
日本入先是借用汉字来注音,后改造汉字成日文字母“假名”,再经几百年的演变,最后成了世界上唯一以三种文字,即汉字、平假名、片假名来书写的语文。
汉字基本是象形文字、单音节,而日文则是多音节、形音文字。日文比日本入更是一个多元混合体。有统计,“日语中包含了25种语言”。日本前国家博物馆馆长木通口清之在《不消亡的日本入》中指出:“日本入十分贪婪地将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同化为自己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这正是日本文化值得夸耀之处。”
从一个语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一个民族的形成。《日本语的形成》作者安本美典曾经说,“日语形成网络图,可以说是一幅显示日本民族、日本文化起源论的鸟瞰图。”
语言学者大野晋则说,“日本的基层语言曾经是南洋语言,后在绳文时代终末期,泰米尔语覆盖了这种具有近似以(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族音韵组织的语言。”
安本的结论是:“至少有四至五种不同语系的语言流入日本,对日语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除了南方语系组成“祖语”,从弥生时代开始,随着中国农耕技术从东北途径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北方语系的朝鲜语、满语、蒙古语为主的阿尔泰语系的文法系和元音调也给日本语带来重大影响。这就构成了完全不同语系的汉语与日语相结合的背景。
日本文化充满矛盾
中国复旦大学教授冯玮说,“日本文化是一种充满矛盾,但又是这些矛盾和谐统一的文化。”日文基本上是表音的,中文则基本上是表意的,汉字传入日本即被改造利用,就说明,日本虽然没有创造的天赋,却有改造的能耐。
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血缘”确很相近,因此有入误认中日“同文同种”。事实上,日本文化是多元的,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非常“贪婪”地吸收其他世界的文化,将它改造成日本文化,形成几乎无法相认的另一种文化。
日本入不仅有“缩小事物”的冲动,还有“改造事物”的能耐(现在称“创新能力”)。比如汉字传入日本,经日本入的刻意改造,形状依旧,读音、含义已不尽相同,甚至有大相径庭的现象。不认识这个现实,不承认这个变化,我们就无法了解日本。
外一章
“徐福传说”的真假
过去的中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总有一些篇章谈论秦始皇派人“入海求神异物”,寻找“长生不老药”之传说。中心人物是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到扶桑(日本)的方士徐福。中国史书和日本一些文献上确有类似的记载。
中国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就有:“既已,齐人徐市(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的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的记载。
但《史记》没有说明,徐福到底渡海去了哪里。后来的《六帖》和《日本考》等书籍则说,徐福是去了日本。如《日本考》说:“秦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不得,惧诛,止夷、澶二州,号秦王国,属倭国。”所谓蓬莱、瀛洲、倭国都是日本的古称。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从古到今,逃难、迁徙、海难等等而抵达日本列岛的中国人应该为数不少。后来,日本称这些早期移民为“归化人”或“渡来人”,而来自秦朝的人自称“秦人”或“秦氏”,汉朝的人则称“汉人”,而且有后裔可以追述。比如,前首相羽田孜就是一个例证。(“羽田”的姓,与“秦”的日文读音都是 HATA)羽田孜家拥有《秦氏家谱先君之传》的族谱,是他引以为豪的传家之宝。)
日本国内多个地方有徐福墓、徐福祠、徐福神社、徐福遗迹等等,但至今还没有任何经过考古证明的遗址。徐福墓在纪伊国(现在和歌山县)的熊野山下,附近有名为“秦住”(意为秦人居住地)的地方,还有取名蓬莱山的小山。相信这就是传说的徐福登陆和居住过的地方。
据台湾学者彭双松的统计,日本各地域徐福姓名有关联的墓、祠、碑、宫、庙、神社等遗址有50余处,传说的登陆地点20余处,传说的故事30余种。
根据日本学者奥野利雄的考据,徐福东渡之后,主要活动区域为日本九州、熊野一带。甚至有人研究者铃木贞一说,徐福活到70岁才去世。
移民浪潮带来文明
或者,徐福一行人的到来,只是当时众多“归化人”(后来称“渡来人”)的一部分。而在日本古代史上,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7世纪下半叶,日本有过四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是带动日本“文明开化”的重要契机。他们从南方、从北方的朝鲜半岛,把渔业农耕技术、青铜武器、航海知识等带到日本。
根据日本人类学家埴原和郎《日本人的起源》一书的推算,从弥生时代到古坟时代(约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6世纪)的大约800年中,迁居日本的移民总数多达100万人,占了日本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
日本有人主张,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根据历史却是个谎言。其实,从日本民族形成过程中,它就是个多民族混合的国家,也因此显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学者专家称日本文化为“二重文化”、“混血文化”、“混合文化”、“同化·混成复合文化”,甚至“杂种文化”、“合金文化”、“飞地文化”,本质就是多元和混合的民族。
徐福和他的“三千童男童女”充其量也只是沧海之一粟,移民浪潮中一阵波浪而已。
《联合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