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9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情] 还不如让人家收藏国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4651
帖子
6378
主题
4865
金币
5531
激情
2154
积分
6199
注册时间
2008-6-12
最后登录
201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4 11:43: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半个多世纪以来,港台内地先后出版图录集册,收拢散失海外的大量中国文物与书画,或精装,或平装,每件作品均附有详细注释:现藏哪个国家、哪家美术馆。我每见到,总以为这是将来要去向列国追讨的意思。
究竟是什么人,因为怎样的缘由,以何种手段、多少代价、哪些途经,终于使这些文物书画移走异域,一去不还?
但没有一本图册给我们有所交代。
在文物遗散的历史公案中,我们只知道王道士、斯坦因,以及另几位有名有姓的文化盗贼——据说余秋雨先生在他关于敦煌经卷散失的一篇文字中,写到痛心之际,竟想给那位王道士下跪……余先生若是当真,诚不知他要寻多少债主、下多少次跪了。除了王道士,千万件文物交易究竟如何成功,必有太多人事由起初的秘而不宣,终至于年代邈远,无从查核,成了永久的无头案。我们不能总是说八国联军怎样贪婪,慈禧太后怎样昏聩,便是结清了这笔历史糊涂账——国宝散失,至今存有太多太多我们本应知道的真相,而我们至今不知道,恐怕就是我们当初之所以丧失的缘由之一吧。
国宝散失乃国家大事与公众话题,要紧的不是散失,而是怎样散失。单是留一堆
圆明园废墟、出许多海外遗珍的图册,公众心里还是一笔糊涂账——其实,尚待“小康”的亿万国民又有多少人在乎流失异邦的国宝?便是现存神州大地的无数历史城镇、建筑、街区、庄园……二十年来不是烟尘陡乱、石砾遍地,转眼就给我们高高兴兴拆干净了么?
我们的糊涂是真糊涂。上百年持续不断的文化浩劫,都是大规模蓄意存心的行为——我们根本不糊涂,而我们的种种“不知道”,我看是存心蓄意不想知道。
小时候,国内曾播一苏联影视叫做《五天五夜》,就是讲二战期间得胜的苏联红军从德国掠走大批名画,为此死了多少人,战后又如数归还德国。多年后,我在
美国看见好几册图书详细记载这一事件的巨细。十九世纪末,美国人买走尚未现于法国画坛的米勒代表作《拾穗图》,二十世纪初法国人悔了,重金买回那幅小小的油画——相当于整开报纸那么大吧——巴黎人居然为此游行庆祝。1904年,一位自称爱国者的意大利人从卢浮宫窃走《蒙娜丽莎》,预备献给祖国。结果《蒙娜丽莎》在追索过程与媒体渲染中,遂得身价百倍,成为世界性超级神话。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战后归美国现代美术馆所藏,西班牙ZF穷追不舍,美国人说,只要佛朗哥政权告终,便即归还。1980年,马德里终于迎回《格尔尼卡》,重兵把守,隆而重之。
艺术珍品几经转手,跨越国家或朝代,本不奇怪,以上故事说明什么?说明人家举国上下很在乎。
中国人不在乎么?非也。类似的传奇,祖宗那里有的是:唐太宗当年眼热僧人手中的王羲之字幅,以豪夺之意,行巧取之功,弄到手来,竟至于带入坟墓,留在冥间永世欣赏。《富春山居图》的末一位藏家弥留之际引燃画卷,决意殉以为葬,幸得身边人及时抢救,至今犹在画面上留有灼斑。这样极端“在乎”的例子,自然鲜少,而在大量中国画卷的题跋中,均有历代收藏者洋洋洒洒的文字,记载历朝换代转手易主的详细,单是取这画跋中有关转手易主的记载,就能清理出好几巨册文献,或可题之为“中国收藏史”吧?诚不知当今的博士级学者都在忙些什么大题目。
而古人对于“转手易主”却是早有绝妙的词语在,叫做“一时聚散”:这话说得多么潇洒、平淡,多么看得开——然而也就如电脑的“清除”键,轻轻一点,不知抹杀了多少历史记忆。
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委实太繁,不清除,全都沉甸甸地揣着,我们背得起么?而这许多国宝若是仍在国内,势必难免自毁自贱的命运,我们糟蹋祖宗的遗产,还不够多么?在国外见及中国文物的中国人,十之七八临了都会叹口气:看在这般珍惜,还不如由人家收藏好。
我记得茨威格的一篇小说《看不见的珍藏》,讲的是二战甫歇,德国百业凋零,有位老画商想起战前一位老藏家手里世代收藏的伦勃朗铜版画精品,于是远道探访,看看能否以廉价买下,做起中断已久的生意来。那老城大半炸毁了,老藏家的旧居所幸还在,画商大喜。不料,老人的眷属抢先找到画商,苦苦求告:那批版画全在苏军围城的艰难时日中,瞒着战时失明的老人,统统贱卖,换了面包了。画商到来,正可帮着家眷对老人继续瞒下去,否则老人不堪打击,必将活不下去。后来,老藏家隆重欢迎久违的画商,取出“珍藏”,瞪着瞎眼,逐一夸耀他毕生的藏品,而老画商不仅得忍着空手而归的苦楚,还要与老人把臂捧扶空空如也的版画夹和冒充版画的纸张,随声附和,啧啧称道。
呜呼!我们像不像那位瞎眼老人的后代,眼睁睁看着祖传遗珍散失于乱世?我们同时也很像那位老人,残存的文化优越寄托于骄傲而虚空的记忆。固然,我们比老人幸运,因为国中的珍宝并未丧失殆尽,因此,我们今日其实仍在那老人战时的境遇之中,甚或犹有过之——我们虽未失明,而公然无视连年出土的文物经由私运,络绎出关。今夏在纽约,我看见欧美专事青铜器文物生意的几位大藏家所刊印的精美集册,器型之罕见,品相之奇瑰,有胜于
上海博物馆现藏青铜器的整体水准。哪里来的呢?全是经由八十年代国门开放后自北而南及于香港的秘密渠道。
我们知道么?今天,国家文物以黑白两道继续外流,知情人、有心人,想必知道的,可是怎样散失?为什么仍在散失?我猜,我们就算知道了,等于不知道。
还是归人家收藏吧。不然,索性做那瞎眼的老人。

UID
495076
帖子
1674
主题
0
金币
-51
激情
-17
积分
118
注册时间
2010-10-19
最后登录
2011-9-14
2
发表于 2011-7-25 15:19:39 |只看该作者
半个多世纪以来,港台内地先后出版图录集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