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仙来居伴奏网

 找回用户名密码
 註@冊
查看: 198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亦儒亦道亦释,非儒非道非释——王维(上)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UID
73543
帖子
362
主题
20
金币
338
激情
1
积分
374
注册时间
2005-4-13
最后登录
2011-5-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24 10:07: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引言】

  自南朝三教合流之后,历代的文人墨客,一方面采取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态度,另一方面又采取道家“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哲理思想,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再参酌佛家“空灵、幽玄、幻灭”等禅理,并将三者融汇于一体,形成了自身亦儒、亦道、亦释而又非儒、非道、非释的特殊品性,而体现在现实的生活态度上,也无不是这样一种复合的反映。既追求建功立业、壮烈激昂的生活,又追求自然淡泊、清静无为的生活,即使是那些终生励进的诗人,那些悠然空寂的诗人,都在追求前者或后者的同时,流露出一种复杂的心态,而与李白、杜甫三足鼎立的盛唐诗人王维也是如此。

  【标题】

  亦儒亦道亦释,非儒非道非释——王维

  【正文】

  王维生活的唐朝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对儒、释、道三教都加以吸收,所谓“高宗天后,访道山林”使得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而道家的返朴归真,佛家的静心明性,为文人的漫游隐居,情性空灵提供了心灵上的关照。因此,犹如三教之间既有矛盾斗争又有相互交融的内核一样,文人内心一直处在出世入世之间,或建功立业,求时济世,或栖幽隐逸,湛然常寂,而更多的是在两者之间徘徊和徜徉。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态度上看,王维有儒家用时济世的思想,锐意进取,所谓“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他在《献始兴公》诗中,盛赞张九龄写道:“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并向张九龄求荐“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这些可以窥知王维早年的出仕态度,也可以窥知王维诗文才艺系着他的仕途。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人,父处廉,官终于汾州司马,后移居蒲州,因此,王维籍贯为蒲州河东,因居京师,又称京兆人。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乐所无不通,《新唐书》写道“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十五岁时,有诗句“自有山泉人,非因彩画来”已见胸中丘壑。在诗歌上,王维与孟浩然并称,所谓“王清孟淡”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大家。在书法上,擅长于草书和隶书,而绘画上,则是南宗画派的始祖。

  王维的仕途生涯开始于开元九年,进士及第,任太乐丞。在此之前,与他仕途有着密切关系的是他与贵族的交往以及他的诗文才艺。据《集异记》记载:“王维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岐王李范是睿宗的第四子,是玄宗的遗母兄弟,《旧唐书》记载,岐王好学、工书、雅爱文士,不论他们贵贱贫富,一律以礼接待。由于岐王这种雅爱文士的个性,使他的宅第成为当时宾客云集的交往场所,而王维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同时岐王也擅长书法,对搜集书画古籍有着莫大的兴趣,这使得王维受到特别的重视,后来王维能以榜首通过京兆府试,据说岐王居间就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岐王曾带着身穿锦绣华服,手抱琵琶的王维到公主府上奉宴,欲得公主的赏识,当时,王维仅为皙白的少年,风姿俊美,非常惹人注目,而他弹抚的琵琶,声调哀切,满座为之动容,更有数卷诗篇,令人惊奇不已,同时,王维风流蕴籍,说话风趣淡雅,也为满座所钦重。当公主听到美妙的《郁轮袍》后,得知自己喜爱的一些诗篇是王维的作品时甚感惊奇,而王维也因此受到推荐,一举登第。当然,《集异记》所载的故事未必属实,不过,王维少年时才华出众确是事实。

  王维的才艺虽然使他的仕途充满了乐趣,但也系着他的豪情和苦闷,王维的仕途没有太多的坎坷,却有许多的失意。任太乐丞后,随即因伶人舞黄狮子一事受到牵连,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悲欢聚散之快,笑泣转化之急,是王维无法预料的。此时,在几年的半官半隐,漫游山水,情性空灵中,王维渐渐地有了退隐的思想,而诗文中也有了前途难测的隐忧。王维返回长安之后,结识了山水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襄阳人,少尚节义,曾隐居鹿门山,开元十六年,孟浩然赴长安应试,落第后滞留长安,第二年冬返回襄阳,王维作诗送别,诗云:“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王维劝孟浩然回乡隐居,不必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这是因为他郁郁不得志,心中苦闷一时所发的话。作为一个才子,一代名人,王维这个时期不太得意,时常闲赋,心中不是滋味。

  然而,王维尽管修佛养道,情怀旷宇,劝孟浩然归庐隐居,但是自己却无法忘怀仕途,时常有求时济世之志,王维曾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后便隐于嵩山。嵩山与东都洛阳相近,隐于此地正可以待机而出。次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又为朝官,做了两年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后迁殿中传御史。就这样在闲居和官职变换中度过了许多年的时光,进而中年,或隐或官,总不得意。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使,李林甫任中书令。李林甫排斥异己,又宠用蕃将,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始。王维在《记荆州张丞相》也表示有退隐的意思,所谓“方将与农圃,艺植老秋园。”时感沮丧。但是他旋即奉使出塞,以监察御使衔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一直到了凉州。崔希逸击破吐蕃,意在保卫河西走廊。王维此行却写了不少意境宏阔、气势雄浑的边塞诗。他的边塞诗气势豪迈,《使至塞上》自“单车欲问边”起,就笔力爽健,构景雄浑,结句“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绝奇豪迈,雄浑壮阔,有不尽之味,充分表现出盛唐气象。

  王维的边塞诗可以体现他建功立业,求时济世的抱负,热情,开朗,雄心勃勃,创作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理想的光芒,饱含情韵。其中《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以急促的节奏,紧张的局势,关山飞雪,狼烟不举,强有力的氛围给人以振奋。而王维晚年却大相径庭,向往的“出世”,诗人久经仕途的失意,在安史之乱后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或者在佛家禅道影响下,悟到人生还有另一种境界,“兴来每当往,胜事自知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变笑无还期”。因此,他在半官半隐中更多了些“摆脱名利,还我本真”的思想。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叛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没来得及逃往而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但由于他的诗名,安禄山派人将他迎到洛阳,拘于菩提寺,不管他答应不答应,硬委之以伪职。无奈之中,王维当了安禄山的给事中。期间,安禄山曾宴其部下于凝碧宫,王维闻之而悲,暗中作诗写道:“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由此可见他的心声依旧追随唐王朝。

  然而,在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之后,王维与其他陷贱之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按律当斩。有人以王维的《凝碧池》诗见证其忠于唐王朝之心,加之王缙请求削己官职以赎死罪,唐肃宗特此赐免,并且任王维太子中允之职,可谓不幸中之大幸,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转尚书右丞,这是王维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也是最后所任之职,所以后世称他为王右丞。

  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惨痛遭遇的王维,晚年苦行斋心,“不衣文采”,除了饭僧施粥之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他也曾向皇帝上表,将自己最为钟爱的辋川山庄施作僧寺,供“名行僧”“精勤禅诵,斋戒住持”之用。王维也不止一次上状,恳求朝廷允许将自己所得的职田献出,作为周济穷苦、布施粥饭之用。同时,王维的《谢除太子中允表》和《责躬荐弟表》,可以窥见安史之乱时被拘于贼中的王维,曾一度想出家修道。

  从“自然妙趣,万物天成”的处世态度上看,王维有道家自在无为的思想,这在他的诗中也有反映。“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诗中有一个“寂静空幽”的意境,在寂静的环境,寂静的心境下,尘世的喧嚣,生活的荣辱,恐怕都忘却了,只有那雨后的青苔,青翠欲滴,生意盎然。于是,诗人独坐,万念俱息,连这青苔色也似有似无,是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还是人心欲着青苔色。无论如何添了一份“自然妙趣,万物天成”的闲趣。而在闲趣之中,物与我浑然一体,无迹可寻,这正是道家艺术的完美体现。

  此外,王维的《辋川集》以至其它山水诗,也有这般风味。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很大程度上蕴涵着道家自然的意念,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恬静安宁的心境,与他追求清幽绝俗,自然坐忘的意趣相融合。《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将伤感的激愤和清冷的孤独的心境化为虚静至极、自在见性的境地。而《辋川集》中的《鹿柴》,“返景入深林”,在日暮,黄昏的落日残照里,有一种“忘我忘情”自得之乐,少了穷途末路、人生如梦的伤感。

  与佛家定慧参禅,静坐忘己的虚寂境界不同的是,道家没有来世之说,人生是苦海,断绝烦恼,因果报应只是佛家修禅达到的寂灭境地所需的历程。而道家坐忘修身,静坐忘己在于修身远祸,顺应天命,合乎自然,以求得今生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无待自由。而这一思想在王维的生活中也有反映。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王维在任左补阙期间,开始经营蓝田的辋川别业,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王维不愿与混浊的仕道同流合污,又感到无能为力,他欲求摆脱这种痛苦,又时常摆脱不得,因此,选择了半官半隐,漫游山水的生活。在辋川期间,他时常与裴迪赋诗赏玩,在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宫槐陌、临湖亭等地都留有他的绝句,以寄托栖幽隐逸,湛然常寂的志趣。

  而这二十首咏辋川的山水五绝《辋川集》,以幽静、空灵、凄清的意境表现孤高落寞的情怀,蕴涵着清淡自然的道家风味,创作了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其中,《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明代胡应麟曾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辛夷花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正如诗人面对自然地零落,刹那间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与辛夷花合为一体,不伤其凋落,又不喜其开放。

  王维的逝世也如辛夷花自然地零落一般,《旧唐书》记载,王维“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卒。”王维对于死亡犹如一次远行,舍笔之后安然长逝,而临终前正念分明,又甚从容,可证他生平修持之功确实非比寻常,这与他受儒佛道三家尤其是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历代知识分子,一方面采取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态度,另一方面又采取道家“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哲理思想,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再参酌佛家“空灵、幽玄、幻灭”等禅理,并将三者融汇于一体,形成了自身亦儒、亦道、亦释而又非儒、非道、非释的特殊品性。而体现在现实的生活态度上,也无不是这样一种复合的反映。既追求建功立业、壮烈激昂的生活,又追求自然淡泊、清静无为的生活,即使是那些终生励进的诗人,那些悠然空寂的诗人,都在追求前者或者后者的同时,流露出一种复杂的心态,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而王维也是如此,作为继六朝大小谢山水诗,陶渊明田园诗之后的唐朝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在仕途上有着建功立业,求时济世的抱负;在心灵上有着栖幽隐逸,湛然常寂的志趣。然而,仕途的云诘波诡,险象环生,使他渐渐地明白,与他性情相融洽的不是忧心重重的仕途,而是心灵依傍的山水和淡然。

  因此,王维晚年所向往的“出世”,决不是无情的“厌世”,只不过是在人生道路上暂时摆脱一下名利的羁绊而已。也许是因仕途之辛酸和不尽人意,也许是经历安史之乱后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了悟到人生还有另一境界,“兴来每当往,胜事自知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变笑无还期”。因此,他踏入了人生“摆脱名利,还我本真”的境地之中,而这种道家思想的衍化,自然也反映在他的绘画之中。

  王维的绘画,奇妙入神,山、水、云、石被画家认为“天机所到”,世上难得一见。王维好画雪景,也常有剑阁、栈道、捕鱼、山居的描绘,沉静的田园意趣,远离尘世的风景,有着清新脱俗之感,将渔人村民的生活作为一种山居野趣,也点缀在悠闲清雅的画面之中。“富贵山林,两得其趣”,既是历代名士的向往,也是半官半隐,漫游山水之间的诗人的向往。王维还曾画过一幅《袁安卧雪图》,其中“雪中芭蕉”的意喻得到后世的推崇,这种超越于常理之外的艺术创作,确立了“神情寄寓于物”的表现手段,也进一步深化了“得意忘笔”的玄理思想。

  人虽然是天地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毕竟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和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一样,在本体上是相同的。无论天地也好,自然也好,人类也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不断变化而又实无变化。而王维在仕途受挫,感怀现实之中,得以栖幽隐逸,湛然常寂,得以超越世事、解脱困惑,以达自然自在和自为。

Rank: 2

UID
100636
帖子
14
主题
2
金币
25
激情
0
积分
26
注册时间
2005-9-13
最后登录
2005-10-12
2
发表于 2005-9-24 12:24:54 |只看该作者
这么好的贴子,不顶太可惜了
王维后期的作品好象是以田园诗为主体吧,没读到过他的边塞诗。可能是本人看的书太少吧
唐诗,宋词。我还是喜欢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UID
100636
帖子
14
主题
2
金币
25
激情
0
积分
26
注册时间
2005-9-13
最后登录
2005-10-12
3
发表于 2005-9-24 12:27:25 |只看该作者
忘了说了,以后要多发点这样有水准的东西,偶蛮喜欢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联系微信QQ:5087708 Email:5087708@qq.com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上传分享,仅供试听,若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